2025年1月17日,青岛海关发布数据显示,2024年青岛市外贸进出口总额达9076.7亿元,同比增长3.6%,首次突破9000亿元大关,规模稳居北方第二、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五位。其中,出口表现尤为亮眼,总额达5278.2亿元,首次突破5000亿元,增速12%,高于全国及全省4.9个百分点,对山东省出口增长的贡献率达41%136。这一成绩的取得,既是青岛外贸规模的历史性跨越,更是结构优化与产业升级的集中体现。
一、总量突破:逆势增长彰显韧性
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、地缘政治冲突加剧的背景下,青岛外贸实现逆势增长,全年进出口增速高于全省0.1个百分点。尤其是下半年,出口呈现强劲V型反转,12月单月出口增速达24.7%,创全年峰值36。这一增长得益于政策组合拳的协同发力:
政策精准赋能:青岛出台14条外贸扶持措施,惠及近8000家企业,提供出口信用保险、国际市场开拓补贴等支持,规模近2亿元59。
市场多元拓展:全年组织3000余家企业参加150多场境内外展会,对欧盟、美国等传统市场出口分别增长17.1%和10.4%,对“一带一路”国家出口增长14.9%56。
二、结构优化:机电产品与中间品双轮驱动
1. 机电产品领跑出口,含“新”量提升
2024年,青岛市机电产品出口2675.7亿元,增长17.1%,占出口总值的50.7%,拉动出口增长8.3个百分点。其中,家用电器(409.5亿元,+20.7%)、集装箱(221.9亿元,+82.3%)、船舶(106亿元,+68.1%)等高端制造领域表现突出136。
2. 中间品贸易融入全球产业链
青岛依托产业基础与港口优势,深度参与国际分工。2023年中间品进出口额达4960.4亿元,占全市进出口总值的56.6%,涵盖锂电池储能装备、汽车零配件、钢材等品类。例如,青岛中集普威新能源的锂电池储能设备远销北美,赛轮集团通过海关单耗改革每年节省成本超10万元,实现高效“出海”48。2024年,青岛口岸通过“先放后检”“船铁直转”等模式,压缩铁矿石通关时间70%,降低企业成本48。
三、主体活力:民营企业扛鼎,外资国企增势强劲
民营企业作为外贸主力军,进出口额6291.3亿元,占全市69.3%;外资企业(1741.3亿元,+6.8%)和国有企业(1039.3亿元,+12.8%)亦表现亮眼16。此外,青岛新增进出口企业超1000家,总量近2.7万家,二手车出口、市场采购贸易等新业态蓬勃发展59。
四、制度创新与平台赋能
青岛以制度型开放提升贸易便利化:
通关效率提升:青岛海关联合沿黄九省推行“陆海联动、海铁直运”模式,2024年货物标箱量同比增长123.2%69。
金融活水注入:全国首笔CIPS跨境保函业务落地,20家银行网点开通外汇“直连点”,助力企业降低汇率风险69。
AEO认证扩围:青岛海关推动74条联合激励措施,覆盖全球57个国家(地区),为企业提供通关便利与成本优势29。
五、展望:新动能加持,长期向好可期
2025年,青岛将深化“万企出海鲁贸全球”行动,重点开拓拉美、中东等新兴市场,计划支持1万家企业参加370场境外展洽活动,叠加跨境电商与海外仓跃升行动,推动“产业带+数字化”融合。尽管外部环境挑战犹存,但机电产品升级、中间品贸易深化及政策红利释放,将持续为青岛外贸注入韧性。
结语
青岛外贸的突破,是量增与质升的共振,更是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的缩影。从“中国制造”到“全球供应链节点”,青岛正以创新驱动与制度型开放,书写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篇章。